top of page

玄關一竅
 

玄關一竅為中醫氣功與內丹修煉之核心術語,又稱「玄關」、「玄竅」,其概念融合經絡學說、精氣神理論及道家修煉思想,在傳統養生體系中具特殊地位。

 

形質定位與經絡關聯 歷代醫家與丹道修行者對其具體位置見解各異,主要學說包括:

  1. 炁穴論:指臍下三寸之「關元穴」,屬任脈要穴,與先天元氣儲藏相關。

  2. 祖竅說:定位兩眉間之「印堂穴」,即上丹田所在,為神氣交會之所。

  3. 中宮論:對應中脘穴區域,屬脾胃氣機樞紐,符合「黃庭」理論。

  4. 動態說:部分流派主張其無固定位置,隨修煉階段在任督二脈間流轉。

 

生理功能與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精氣神樞紐:《黃帝內經》云「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」,此竅被視為調和精、氣、神之關鍵樞紐。

  2. 先天後天轉化:連結命門先天之火與脾胃後天之氣,具水火既濟之效。

  3. 經絡特殊節點:非屬常規腧穴,乃「經外奇穴」之高层次存在,能激發奇經八脈潛能。

 

修煉機轉與臨床效應

  1. 虛極靜篤狀態:當修煉者達《道德經》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之境時,此竅自顯,表現為:

    • 內氣氤氳如太極未分之象

    • 百脈俱息而真氣萌動

    • 出現「活子時」先天一炁發動徵兆

  2. 生理效應層次:

    • 初關:調和營衛之氣,改善虛損

    • 中關:疏通奇經瘀滯,化解五勞七傷

    • 上關:煉氣化神,影響神經-內分泌系統

 

《道德會元》卷六十七說:玄關一竅論耳、眼、口、鼻、舌、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臍輪、尾閭、膀胱、谷道、兩腎中間一穴,臍下一寸三分、明堂、泥丸、關元、氣海皆不是。此竅無邊傍,無內外,無前無後,無長無短,無闊狹,無深淺,無大小,無東西南北之分,無青紅黑白之別,不著物,不泥象,不增減,無新無舊,無欠無餘,在人身之中,為神氣之根,虛無之谷,是曰玄牝,實天地交界之間,陰陽混合之蒂。詩訣云: "此竅非凡竅,中中復一中,萬神從此出,直上與天通"。李道純《中和集》引證丹書也有類似論述:"玄關一竅,不在四維上下,不在內外兩旁,不在當中,四大五行不著處是也。"人能通此一竅,則萬竅皆通。

道家修煉「貴在從虛空中收積先天一氣於身中,然後以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煉養之,為時既久,則神氣合為一體,而大丹始成。」但先天一氣 「不在心腎,而在玄關一竅。」為什麼說先天一氣在玄關一竅呢?因玄關一竅乃溝通人體與天體的秘密機關,是人體場與宇宙場的契合點、啟開處,故尋著了這個天機妙竅,先天一氣也就在其中了。
 

道家養生重三寶。三寶者,精、氣、神也。道家長生法要之「煉精化氣,鍊氣化神,煉神還虛,煉虛合道「等一貫工程,總是以此三寶為基礎、為材料。精氣神三寶寄託於外者,為耳目口三門。《參同契》所謂「耳目口三寶,固塞勿發通。真人沉深淵,浮游守規中」。

道家煉三寶,下乘煉凡精、凡氣、凡神,亦即是後天之精氣神;上乘煉元精、元氣、元神,亦即是先天之精氣神。一般人初步入手工程,只能從前者下手。即是從後天法入先天法,從有為法入無為法。即從前者下手,故精不可漏,氣不可漏,神不可漏;精不可傷,氣不可傷,神不可傷;精不可搖,氣不可搖,神不可搖。此為養形、養命、養壽之三大要素!

修個中乘以返老還童者,便須做到三步工程,即「補」字工夫。務使返還於童貞體、純陽體,即可百歲猶少年,壽算超常人矣。

 

修個上乘以圖長生不死,而抵於「聖神合一」、「天人合—」。便須做到第四步工程,即「化」字工夫。到此境界,便可形神俱化,與萬物為一,與天地同體,與日月同明,而充乎太虛,神玄莫測矣。
 

養精為養形體之要素,養氣為養命之要素,養神為養性之要素。精者體之所成,氣者命之所寄,神者性之所託。油盡燈滅,精竭人死,氣絕命亡。故道家工夫,最重精與神氣,閉塞耳、目、口,叫元氣不上泄;寂滅心、意、念,叫元神不外泄;築固腎部,叫元精不下漏。收視返聽,寂心止念,神光全集於內,積氣、聚精、凝神,久之即可產生內丹之特殊效驗,而為「長生久視」之大藥矣。​

《抱朴子》嘗渭神仙之至要,在於「寶精、行氣、服一大藥」三者。吾人之精,至為寶貴,「順則生人,逆則成仙「。如何逆用?北宗主清修三寶,南宗主雙修三寶,用房中之法,還精補腦。至乎行氣,其至要者為胎息。服一大藥,即指服食金丹。

煉丹之道,開關為先。不打通任督,以行大小周天,則以後工程均無法辦。通關之法,自下而上,由後而前,循環不息。此為任督脈通。任督脈通後,再打通八脈,乃較容易事矣。此又有積氣開關與聚氣開關二法。前者任人可修,任人可成;後者則非得其傳,非得其人不可。通關證驗,有一次全通者,有須無數次方得全通者,遲速無礙。工程足,精氣足,則一次即可全通,否則便須久久歷練。

煉丹之道,火候最要。築基易,開關易,得藥易,採藥易,惟火候最難。薛紫腎真人所謂「聖人傳藥不傳火,從來火候少人知「者是。火與候,種類繁多,景象各異,用途亦殊。當熏蒸、烹煉、採取、溫養之時,俱宜仔細分別認取,遵循準則以為用。

靜坐以至得火(此指身中真火),則如燃油燈,隨時可用,此為起火功。火生起後,綿綿不熄;欲小則為文火,放大則武火。不用之於煉丹,亦可用之以養生,用之以治病。火工起火之後,須明節制火工與止火之法。否則,不但有水枯之敝,且有焚身之害。

初習靜坐,妄心最難除,雜念最難去,燥氣最難平。治之之法,存真心所以去妄心,存正念所以去雜念,存元氣所以去燥氣。心死則神話,念止則神靈,氣平則神安。三者下手法,總在「制心一處」!心止於規中曰凝神,念息於規中曰淨意,氣歸於規中曰調息。

神凝則心定(心動則神疲),意淨則念止(念長則意亂),氣伏則息澄(息粗則氣浮)。如是則自可由神氣相抱、心息相依之境,而入於無心、無念、無意、無息之大定境界中矣。潛心於淵,則心不外馳;意不牽事,而火不動於中。凝神於規,則神不外游;機自息於物,而欲不搖其精。神氣精,長養於內,聖胎自成,此靜坐養生之初法也。靜坐之功效,旨在能卻病延年。三豐有云:「保身之道,以安心養腎為主。心能安,則窩火不外熒;腎能養,則坎水不外蹦。火不外熒,必無神搖之病,而心愈安。水不外蹦,必無精泄之思,而腎愈澄。腎澄則命火不上沖,心安則神火能下照。

神氣精交凝,結為胎息,可以卻病,可以延年。「又云:「卻病之術,有行動之法。虛病宜存想收斂,固秘心志,內守工夫以補之。實病宜按摩導引,外發工夫以散之。熱病宜吐故納新,口出鼻入以涼之。冷病宜存氣閉息,用意生火以溫之。此四法,可為治病捷徑,勝服草木金石之藥遠矣。「此二則,極簡要而徹精微。惟靜坐丹法,共有九候三關:至初關三候之功,即可治百病;至中關六候之關,即可萬病不生,返老還童;及至最後關上達九候之境者,則已躋入聖登真之境矣。故凡習靜坐而仍生疾病者,絕不能言有功夫也。打坐則實在打坐,做功夫則未也。故不打坐則已,打坐則須死心塌地做功夫,不可以此為名也。

靜坐修丹,成年人體與童真體有別。成年人類皆為已破漏之軀,精氣已損,須先修補工,以補離成乾,返還其童真體,然後再著上功。童真體毫無泄漏,並未破乾成離,無須作取坎境離之補工,只做一段純陽上功即足。故二者修為法與下手法,亦均有異。

靜坐濟丹,一般常言煉精化氣,鍊氣化神,煉神還虛。庶不知三者下手法,系以鍊氣為首。其訣在以鍊氣補形、鍊形補精為第一環。鍊氣補精、煉精補氣為第二環。鍊氣補神、煉神補精為第三環。鍊氣化神、煉神還虛為第四環。

煉虛合道、參道入真為第五環。此為青城派祖師罕傳之天機活法也。古真謂:「氣是添年藥,心為使氣神!「入手總以氣為主。迄至氣用先天真一之氣,而不用凡氣,即呼吸之氣。精用先天真一之精,而不用凡精,即交感之精。神用先天真一之神,而不用凡神,即後天之識神。則為上上修玄法矣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