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静坐-入定

​打坐作为一种修行的方式,在古代就有各种入定的修行方法。在不同的修行方法中,他们打坐的姿势也不同。虽然姿势不同,但是他们对于打坐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,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,从而进入定中。

不同的法门中,对于打坐时的思想要求是不同的。比如,道家讲究“抱元守一”。所谓的抱元,就是将自己的整个身体视为一个单独的宇宙。因为道家从来都是将人体比作一个宇宙的,自己的这个宇宙,有自己的运行规则。只要能够让自己的这个宇宙做到生生不息,基本上就得道了。所以,道家打坐的目的,就是在寻找让自己这个宇宙生生不息地运行的方法。

而所谓的守一,就是守住自己的思想,不放逸,不胡思乱想。很多人都知道道家打坐讲究一个导引,在导引的时候,如果思想开岔,就很容易造成体内真气紊乱。所以,守一,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思想,去引导身体内气息的流动方向。从而达到炼丹、演练身体等各种功能。

除了“入定”,我们也常听人说“入静”,这两者有区别吗?

简单来说,能“入静”是能“入定”的基本前提,“入静”比“入定”容易得多。

比如当我们意守丹田或数息、随息专注时,心念渐渐归一,此时心的初步安静相出现,此时人心自然厌喧趋静,我们可称为“入静”,但是尚不可称为“入定”。

“入定”是指当你既不意守某处,无任何作意取静,心自然处于一种了然不动的状态。如果这种状态是暂时的,那么入的是有为定。如果这种状态是巩固的,不拘于上下,那么得的是无为定。

无为定中,心会处于一种深沉的寂静状态,这与一般的入静大有不同。前者是觉知了了分明的,并且伴随着深深的安乐与解脱感,而且在觉受上心有明显的明相;后者则伴有混沌与暗相,稍微不经意,就堕入昏沉,并且容易受到外界惊吓。

很多人是有“入静”的体验,但是由于不懂得定的道理,或以为这就是定;或以为定需要境界证明,转而动心寻觅境界。这两种都是歧路,实为可惜。

如果一个人已经能够“入静”,一般来说只要再努一努力就能够进一步“入定”的。只是努力的方向要对头,不要去寻求境界,而应继续进一步努力提升专注力。

但凡修炼打坐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入定,或者说怎么样才能快速入定?

修炼过打坐的同修说:想入定必先入静。

不管咋说,这话确实没毛病,不过,这明显就只是一句空话,谁不知道打坐入静即可入定呢?

说实话,一句话的事,大多都太笼统,为了帮助同修们解惑,小编以多年的实战教学经验,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出发,力争系统地对修炼打坐如何入定进行解析,以此感恩一直关心和关注我的家人们。

综合来讲,有三套系统的方法可以做到打坐快速入定,分享如下:

一、感探觉知

在进行打坐修炼的时候,我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知,要对周边环境作出快速的判断,确定修炼场地不受外界因素影响。

其次,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一次综合觉知,时时做到心中有数。

有了前面的准备工作,打坐练习正式开始,调整身形、双目微闭。

用心关照一下全身,从头到脚都关照一遍,把你的注意力和觉知力放在腹部、丹田,让我们清楚地觉知腹部、丹田所带来的种种变化。

随着呼吸起伏,在吐故纳新之间,我们的腹部也随之收缩和膨胀,不要刻意用力,不要干涉这种状态,让这种美妙的感觉自由发挥。

用心再一次观察我们的心底,只需要如实观察、如实觉知就好。

继续放松,不管前面做得好还是不好,不要追悔,不要懊恼,回到当下最清楚的状态,觉知此刻我们是在吸气还是呼气,丹田之处是起还是伏就可以了。

二、内观呼吸

此刻,我们开始回收一下内心,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,专注在出息和入息方向,将整个出息都看得非常清楚,稍加停留,然后再吸再呼。

进一步尝试一下,你可以将观照换一个位置,集中在鼻头、人中这里。

在吸气的时候,能清楚的觉察空气从鼻孔这里进去,呼气的时候清楚的觉察空气经过鼻孔、人中这两个点。

再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点上面,我们根本不用眼睛去看,而是用内心观照的明觉去观察一呼一吸之间的细微变化。

现在,感觉整个人已经放松了许多,当你的内心慢慢静下来之后,就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向腹部、丹田部位来移动。

打坐练习,既不刻意也不太随意,如果一直注意在鼻头、人中这里,就会体现出刻意而为了,我们的观照就会变成专注,一副很用力的样子。

如此一来,我们就很难守住这份心静,更容易形成火气上冲或是气血凝滞头部的风险。

三、探感周身

在修炼打坐的过程中,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观照腹部和丹田,因为这里是聚集真气的能量仓,有能量正不停地下沉到这里。

不经意间,我们的观照随着真气的流动,又回到了丹田这里。

我们不妨稍加引导,把觉知的范围慢慢扩大到全身,不用固定在某一个点和面。

但是,我们的觉知一直处于可控的状态,不可到处晃来晃去、飘进飘出。

此时,我们内心是平静的,一直处于波澜不惊的状态,只不过名觉探感的范围已经遍及全身了。

继续保持这种微妙的探感,不要用头脑去解析这一切,也不要思维什么,这些都要放下大脑的习性思维和习性论断,让其自行运作就可以了。在这里,必须明确强调一点,一旦进行打坐修炼,我们必须做到心照统一。

不管有没有入定,不管呼吸进展到什么层次,也不管有没有进行到一定的深度,我们都不需要用念头去刻意理会,在初修打坐阶段,这是对自身定力的有效培养。

如果发现身心绷紧,要提醒自己放松,不要期待什么,更不要预设想要看到什么。

​​

bottom of page